民國版《松陽縣志》曰:“松陽喪事,延僧道,用彭樂,飲酒食肉,最為惡習”。舊時中煩瑣,講究封建禮儀,新中國成立后移風易俗,提倡喪事簡辦。隨著人們文化的不斷提高,認識也不斷提升,舊時根深蒂固的喪葬習俗,也逐步地被打破火化在當今已經取代了古時的土葬。
下面就講一講喪葬習俗的小點滴。
棺柩,俗稱“棺材”。舊時實行土葬,少不了用棺材盛放遺體。一般人都在去世前做好棺材,這種棺材稱為“壽處(房)”。歲超五、六十,擇日請木匠做棺材,以備后事之用。棺木的大小、厚薄不等,富戶所用的棺木多以松、柏木為料,窮戶所用的棺木多以杉、楊、雜木為料。分苦人家也有葦席埋葬者。一具棺材要13段木材,俗稱“十三隔”,多數用杉木,其中有3段取杉木根部做棺材蓋。做故地處儀式隆重,要給木匠開工紅包,落成,由出嫁女兒請“落山酒”,邀請上輩親戚朋友陪宴。鄉村多把做好的壽處存放祠堂,或放于自家灰鋪。窮人家或暴病而死的,在人死后才開始做棺木,叫“趕熱活”。臨是趕制棺材不舉行儀式,城鎮開有棺木店隨時可以供應棺柩。
漆棺材。民俗不用白身棺材盛放尸體,再無錢也要把棺材涂黑。棺材做好之時,或在老人家患病后,雇請油漆老司油漆棺材,據說油漆棺材可以沖喜。在棺材的兩邊描龍畫鳳,前關寫福壽字樣,后頭寫主人名謂。